行业新闻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线槽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1-10-18 17:27:55   

 

  在国家一连串的支持重型化工设备生产基地的大政策的指导下,机械制造重型企业真是如浴春风,所产商品市场供不应求,然而面对着如雪片般飞来的订单,汽轮机业、重型电机业、国有大中型线槽行业的老总们却为不能如期交货而愁上心头。拿通用机械行业的大中型线槽企业来说,企业的订单虽然不断增多,但企业的利益与效益却没能保持与订单的同期增长。
国企竞相压价 民企趁虚而入

  市场竞争正确的理念是:重点放在研究用户有什么新的需求?国外产品在技术上发生了多大变化?竞争对手在技术上采取了什么新的举动?针对这些变化,在产品研发上,采用什么样的改进对策。这才是企业的CEO们随时应考虑的问题。但大中型线槽企业的老总们在多年的运营中,市场理念的定位重点放在如何打败和挤垮竞争对手,抢到订单,而不是兼顾整个行业的共赢和良性发展。

  线槽行业老大沈阳气体线槽厂就将他们的竞争策略定为:找一个利润高的氢压机产品研发赚钱,作为竞争筹码,为了挤垮小型兄弟企业,在化肥行业的竞标中,出手凶狠,不惜低于成本价接单;欲在挤垮竞争对手后,独享巨额利润。这种压价竞标的事情在线槽行业屡见不鲜。

  例如,2001年在浙江衢州化工厂年产23万吨合成氨节能技改工程项目招标中,上海德莱塞兰公司价格&报价1500万元,上海大隆机器厂价格&报价1188.3万元,四川华西通用机器公司价格&报价948万元,山东潍坊生建线槽厂价格&报价894万元,沈阳气体线槽股份有限公司最终以总价768万元的中标。

  上海大隆机器厂同样采用低价位策略,在行业投标中屡屡得手。例如在2001年6月安徽临泉二氧化碳线槽项目招标过程中,四川华西通用机器公司价格&报价253万元,沈阳气体线槽股份有限公司价格&报价235万元,上海大隆机器厂价格&报价206万元中标。上海大隆机器厂这种“不懈”的努力,在2003年终于坐上了行业头把交椅:2003年总产值(不变价)4.27亿元,销售收入3.52亿元。然而这耀眼的数字业绩的背后,却改变不了企业利润低下的状况。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屡屡以低价中标的现象,应引起线槽行业的反思和重视。

  山东潍坊生建线槽厂进入大中型线槽行业后,凭着以劳改厂低成本及强制劳动质量保证的优势,低价中标,更是无人能比,而且很快就占领了大中型线槽市场大片江山,产值增加之神速,使行业中人退避三舍。1998年9月,湖北宜化化肥项目招标中,由于当时化肥市场项目少,竞争十分激烈,低价竞争已成必然。山东潍坊生建线槽厂中标3台二氧化碳线槽,单机价格低于200万元,这样的价格连本钱都不够,许多人认为中标单位是不是“疯”了。

  由于行业老大的理念错误和定位错误,加上特殊行业的特殊政策,使得大中型线槽行业的发展出现了误区:拿不到订单难受,拿到了订单更难受。这样的恶性竞争态势的发展,导致了大中型线槽行业整体利润的下滑,业内人士惊呼:线槽行业的出路在哪里?

  进入大中型线槽行业的民营企业,把眼光放在了利润很高的线槽配件市场上,并针对大中型国企的线槽产品在用户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不惜投入重金,解决国企不愿解决的问题。此举博得了用户的信任,很快占领了配件市场,为进入大中型线槽制造市场积累了经验。在运营中,国营企业曾经一统天下的线槽市场,正在民营企业渗入的过程中逐渐丢失。

  抢占局部市场 行业整体受损

  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氮肥行业的几起几落,造成了大中型线槽行业的债务损失。由于当时小氮肥业的快速发展,为大中型线槽的制造业带了泡沫经济的虚假繁荣。小化肥在初期的建设就有很大的资金缺口,而且为了抢到这一“潜在”市场,大家争相压价。投标中, 有的为了能拿到标书,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有的为了得到这一块市场不要钱把设备送去,用好了再给钱都行。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大量的资金流入了小化肥装备这一市场。由于小化肥行业运行非常不景气,倒闭企业比比皆是,线槽企业的设备款就成为了呆账、死账。这样企业的资金变成了不良资产,大中型线槽行业人欲哭无泪,欲罢不能,他们终于尝到了自相残杀的苦果。

  反观这时进入线槽行业的民营企业,这时他们经营着线槽配件的供应。由于资金的投入是自己的,加上在销售产品上采取沟兑的手段。摆平了购方的主要代表,货币回笼,不需费多大的力气。配件生意利大,占用资金少,加上如果缺了零件,用户生产不能正常运行,所以资金的占用还不是太大的问题。灵活的机制,多样的销售手段;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资金周转期长 行业雪上加霜

  大中型线槽生产存在周期长,占用资金大,资金周转慢,购买原材料及机电配套的资金的需要量很大。由于在多年的运营中欠购买钢材及大型机电配套厂家的货款短期内无法还清,所以供应商的供应价格一直很高,造成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大型项目中标后,石油化工项目的付款为:预付款为30%,安装验收付款65%,投运一年产品没问题付5%。而原材料、机电配套的采购时需要100%付款,才能提货;无形给企业带来了资金压力。更有甚者是按合同生产出来了产品,用户却不按合同期提货,就更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占用。
 
  由于资金的大量短缺,产品在研发上的投入就没有保障,装备落后又不能及时进行技术改造,这也成为制约国企发展的又一瓶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我是宏际电器厂的李小姐,有什么可以帮助您吗?
我是宏际电器厂的吴小姐,有什么可以帮助您吗?
我是宏际电器厂的梁小姐,有什么可以帮助您吗?
发送旺旺即时消息